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

正確認識與預防腸病毒

認識腸病毒
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感染人體時主要是在腸道內繁殖,因此稱為腸病毒。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很多是無症狀,或只有發燒和類似一般感冒症狀,有些則會出現常見的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……等特殊表現,甚或較嚴重的腦膜炎、腦炎、嬰兒急性心肌炎。
腸病毒容易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傳播,在臺灣每年腸病毒疫情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,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,10月會再出現一波流行。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、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沬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。通常在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,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,這段期間患者雖然已經康復但仍具有傳染力,民眾因此容易掉以輕心,疏於預防而造成大流行。
幼童感染腸病毒最擔心併發重症,3歲以下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。主要是因腸病毒感染引起腦幹腦炎、心臟衰竭、肺水腫與肺出血……等重症,這些嚴重病症均於發病後7天內出現,平均為發病後3天左右,所以發病後7天內應特別注意觀察嚴重併發症的各種可能病徵。幼童若是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動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、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、持續嘔吐、持續發燒、煩躁不安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……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,務必立即就醫,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。
此外,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雖然大部分沒有症狀,或只出現發燒、無菌性腦膜炎,但也有可能出現敗血症、肝功能異常及心肌炎,甚至死亡的狀況發生。新生兒也有可能在分娩過程中,因為接觸到母親的分泌物,或者血液而感染腸病毒,所以,家中有準媽媽或新生兒、幼兒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。若產婦在預產期前10天內出現發燒症狀,務必告知醫師,以作好預防措施。出院回家後,也要注意衛生,加強洗手,當嬰兒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,或精神活力變差時,應立即送醫診治,若是曾有接觸到發燒或腸病毒感染的患者,應主動告知醫師。

小知識
‧疱疹性咽峽炎的特徵為突然發燒、嘔吐及喉嚨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。
‧手足口病特徵除了發燒之外,口腔黏膜及舌頭,四肢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會出現小水泡。病童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大約為7~10天。

腸病毒的消毒方法
消毒方法的選用:
1.腸病毒對酸及化學藥物具抵抗性,例如: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。
2.消毒劑(例如:市售含氯漂白水)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,水中0.3到0.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,衣物漂白水(含氯)亦可殺死腸病毒。
3.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,但在50℃以上的環境,很快就會失去活性,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,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,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。
4.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。
5.紫外線可降低腸病毒活性。
如何泡製消毒水:(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)
1.取市售家庭用漂白水1湯匙。
2.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,攪拌均勻即可。
環境消毒重點:
1.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。
2.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,例如:門把、餐桌、樓梯、扶把、玩具、遊樂設施、寢具及書本做重點式消毒。
3.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,接受陽光照射。

腸病毒的預防方法
1.勤洗手,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。
2.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提升免疫力。
3.生病時,應盡速就醫,請假在家多休息。
4.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。
5.流行期間,避免出入人潮擁擠,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。
6.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,尤其是孕婦、新生兒及幼童。
7.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,以提高抵抗力。
8.兒童玩具(尤其是絨毛玩具)應該常清洗、消毒。
9.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。

腸病毒感染目前並沒有特效藥,只能採取支持療法(例如:退燒、止痛、打點滴……等),絕大多數患者症狀都很輕微,在發病後7到10天內會自行痊癒,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。致死率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,99.9%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。所以家中若有幼兒感染腸病毒,家長無須過分恐慌,只須配合就醫,並預防其他小朋友被感染即可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